龙腾盛世,奋楫笃行:2024年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回望2023年,银行业走过的每一步都铿锵豪迈,银行家奋斗的每一天都激情昂扬,银行人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令人振奋。2023年注定是极不平凡和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放缓,各国复苏分化。中国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国内需求持续修复。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大事接连,热点不断:央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不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提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重磅发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构建完成商业银行差异化监管体系等。

 

2023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国内银行业资产稳步增长的同时,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总体保持平稳,行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安排,持续保持稳健发展势头,加快适应金融监管与息差环境变化,切实服务消费金融、乡村振兴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

 

春节前,多家银行已召开2024年工作会议。春节后,各家银行已经开始靶向实施,稳步推进。龙腾盛世,各家机构对龙年重点工作的规划安排紧扣中央金融工作要求,如战略规划有效分布实施、人工智能的采用与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完善机构定位与分支机构区域协调、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等。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以全面风险管理保障高质量发展等也被普遍在大小会议提及和作为关键举措落地。

 

展望2024年,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将深度聚焦“十四五”重点领域,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任,践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要求,积极融入数字经济新浪潮,有效应对低息差环境。新一年将以更稳健的力度、韧性和节奏,支持经济修复和提质增效,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一、拥抱趋势,先立后破: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金融专注于以运用金融创新手段服务于科技事业发展,通过改进服务模式和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与金融生态环境,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科技金融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初步建成了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科技金融的“金手指”。近年来,诸多银行大力开发专属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专营信贷体系,设立专营机构和服务团队,实现差异性、定制化产品支持与服务。

 

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是18.6%和21.9%,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达34%。现阶段多家银行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大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力度与深度,推动科技金融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不过,当前科技金融工作还面临一些不足,比如围绕创新全链条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投资于国家重点科技领域不足等。为此,持续改革创新开拓匹配服务模式,加快科创机构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重点分支行组建专门的科金营销团队等还需多方面持续发力。

 

2024年,银行业会更加深刻把握科技型企业特点,优化顶层设计,逐步通过内部机制、企业文化、科金业务、能力提升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兼顾发展与安全的科技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在科技金融产品、科技企业准入评级模型、科技信贷审批模型的开发和迭代等方面会逐步提升,有效满足客户所期待的更高效、更敏捷、更综合和更个性的需求。同时,进一步丰富科技企业线上化场景,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资源整合,特别对于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银行也会在联动政府基金、市场化PE/VC、产业龙头等生态伙伴与行业联盟方面注重落地和联动效果,打磨“贷款支持+外部直投”模式。银行业也将坚持从“科创+产业+资本+服务+增值”的视角,真正了解科技行业,深入认识科技企业,清晰科技客群画像,破解“盲人摸象”难题。并借助数字化手段,助力市场一线拓客、提客、黏客,提升营销服务质量。

 

二、循环发展,改革创新:绿色金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是人民的共同期盼,生态环境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6年8月,《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将环境可持续性和低碳经济发展考虑在内的一种金融模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比上年增速降低2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48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0.43和9.8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驱动力。现阶段,绿色金融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绿色项目包装不到位,承贷主体弱,担保能力不足,绿色金融转型过程中缺乏相关风险管理能力等。为此,创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加强绿色项目包装服务,增强绿色项目成熟度等对策依然需要重点实施。

 

2024年,银行业会将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不断为相关机构品牌赋能、突出优势,聚焦战略重点,加大对绿色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落地绿色信贷经营计划,确保绿色信贷业务增速不断提升,将绿色信贷占比持续提升。银行业会联合第三方机构不断优化和落地“十四五”绿色金融纵深规划,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落地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消费、绿色贸易融资等多元化场景的多项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创新提出绿色金融的新举措。

 

三、一心一意,深耕细种:普惠金融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政策持续发力,行业笃行不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人人有触达。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

 

202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提出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普惠金融”这篇好文章。十年磨一剑,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普惠金融服务的“桥头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断升级普惠金融服务,不断开发创新普惠产品,不断践行普惠落地成效。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惠金融要继续在提高可得性、匹配度、覆盖面和精准性上,浓墨重彩书写美好篇章。

 

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70.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1万亿元,同比增长23.3%。近年来,信用贷款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当前,银行业贯彻落实相关监管和政策,细化政策举措,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力,推进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持续减费让利、惠企利民,调整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让“烟火气”围绕老百姓,让“金融春风”温暖千企万户。当前,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工作仍存在相关挑战且不容忽视,比如普惠金融业务模式亟待完善和优化、普惠金融业务开展依然面临信息获取难和服务成本高等问题、部分银行风控模式与普惠金融要求难以匹配等。为此,优化普惠金融业务规划,加快推动差异化发展,持续开拓新业务、新科技、新智能、新场景服务刻不容缓。

 

2024年,银行业会持续深化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乡村振兴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通过继续投入资金和人力,加强技术赋能,提高信用评估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扩展贷款和综合服务。此外,银行业机构将不断创新贷款产品,更好地适应普惠客户群体的需求。随着顶层设计的持续加强和完善,各大银行数字普惠战略也将有效实施。数字普惠金融也必将成为银行业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红利悄至,谋篇布局:养老金融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趋势,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3亿,进入中度老龄社会。预计2030年中国年长人口消费总量约为12万亿元至15.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例将提高到8.3%-10.8%。但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带来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与此同时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发展建设养老金融市场已经刻不容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养老金融发展,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养老基金投资、养老产业经营、养老金金融服务等领域强调金融市场的支撑作用,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1号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意见》第十八条要求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等。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正式启动实施。彼时,各家银行机构紧张备战抢夺个人养老金客户,力图在个人养老金新蓝海中一展所长。2023年银行业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一站式、全周期、快响应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逐步通过深入客户的老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提供更加精准、适配的产品及服务。

 

2024年,银行业需更加紧密结合政策要求和监管导向,持续深化养老金融体系建设,全力以赴做好养老金融文章。依托集团或股东金融牌照优势和母子协同优势,与专业机构合作落地养老金融体系战略。不断完善养老金融产品货架,形成有竞争力的“养老+”产品体系,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养老保险等专属养老产品,并且配套“金融+非金融”大养老服务,包括“财富+健康+减免+优惠+学习+传承+医疗+心愿+X”服务模式。通过在银行总分行等机构内部设置养老金融部、养老金事业部和区域养老金融中心等,促进养老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同时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借鉴国际上主流养老金融产品设计和养老服务理念,在产品研发、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和投资顾问等方面,借助大数据和数字科技手段,提供更接地气的养老金融服务。

 

五、创新迭代,保驾护航: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是金融业与数字化相结合、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叠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金融业态,具有金融与数字的双重属性,其本质是金融,其依托是数字支付、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并做好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对我国的数字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数字金融要在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同时,为金融强国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过去一两年来金融科技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特别是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异军突起,需要进一步思考其对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国内银行机构的应对策略。目前,银行业正处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数字金融已经成为推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持续变革、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现阶段,银行业开展数字金融工作不再只是停留在喊口号、谈概念、说想法的阶段,而是将数字金融战略全面融入业务经营、风险管控、组织体系、支撑保障等方面,成为我国产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兵。

 

2023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推动落地,银行业加快关键要素应用、大模型和数智能力的提升,稳步推动“未来智慧银行”有序升级。银行业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多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支持银行业更加有效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客户服务和业务开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然,数字金融发展也离不开阵痛和挑战,比如数字金融发展与业务战略实施在运转执行过程中呈现出明显脱节的特征、缺乏基于数字化平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持续运营、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数字化转型评价及度量体系、数据标准化程度不够导致治理的难度较大等。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度融入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态场景,与业务深度结合并主动感知公众的金融需求。借助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力量,构建多维度、全景式的授信模式等还需多聚积投入。

 

2024年,银行业将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落地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与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大力实施信息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明晰数字化转型方向和路径。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积极构建开放金融生态,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加强与各类产业的融合和创新。银行金融机构部署“看懂文字、听懂语言、做懂业务、理解服务”的专属数字人,不断解放银行员工人力投入到更加有意义的工作中去。同时将更加注重数据,依托数据资产,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与布局开放银行,构建新模式、新机遇、新业务等。

 

六、结束语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转折性会议,是在中国经济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但诸多问题在短期内渐趋突出的背景下召开的,标志着国家基本经济政策思路的重大方向性调整。

 

在周期因素、利率冲击、地缘冲突等背景下,不确定性依然存在。2024年中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GDP有望突破5%。2024 年将是银行业的高光时刻,是下一个十年的新路口。顺应时代、围绕主业、持续创新、奋楫笃行,祝愿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不断在挑战与机遇中可持续发展。

咨 询 中 国 · 智 惠 四 海

全国统一业务电话:400-8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