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正告别粗放式扩张时代,步入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也从物理资产逐渐转向数字资产,新能源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应对行业变革、突破发展瓶颈、构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转型背景
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署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得到了世界各国对气候行动的广泛响应。2020年9月,中国积极响应,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也是我国能源及相关产业升级、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也进入了规模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重要时期,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细分领域,在过去5至10年间,均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整体趋势。
二、新能源企业挑战
01、挑战一:政策驱动限制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早期,其发展路径主要是沿着在国家战略指引的方向前进,以行业政策为核心导向,同时也表现出了政策调控与市场之间博弈和互相影响。直到2018年的“5.31光伏新政”发布,新能源产业补贴退坡开启,这一政策转折迫使新能源行业做出深层次的变革和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动能也逐步开始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驱动。应对这一大转折,新能源企业也纷纷调整战略,放弃从前单纯“获批项目、获取补贴”的模式,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市场化经营的新阶段。
02、挑战二:野蛮生长问题凸显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目前,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到深度调整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领域已经表现出了竞争加剧的局面,之前粗放型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光伏行业,一方面行业产能过剩,2024年行业步入产能结构性失衡爆发期,上游主材产能(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均将超过1TW,远超当年全球装机的需求预测量;另一方面利润空间收窄,尽管市场需求依然比较强劲,但受产能过剩影响,整个光伏产业链的利润水平已下降到了历史低位。根据测算,2023年光伏全产业链的平均盈利水平已压缩到每瓦0.03元,同年,光伏组件上市企业发布的四季度财报中,多数企业的利润环比、同比降幅普遍超过50%。
三、未来核心三大课题
01、课题一:新能源企业技术与业务创新
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新能源领域下的各企业在国家战略引领下积极推进技术与业务创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探索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及经营的新型模式,着力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重塑产品、生产经营、市场拓展等全链条、多维度的价值创造体系。
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是新能源企业重构企业生态的源动力,能源物联网与全系统可视化就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重要体现。能源物联网通过深度融合5G、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新能源体系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输配送网络的综合化和一体化融合。在实际场景中对风机运营、光伏电池板绩效监控、储能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进行优化,实现精准管理。全系统可视化则以数据采集、分析和展示等技术为基础,对新能源体系中各个环节与要素展开实时绩效分析监控与全程可视化管理,实现对新能源生产、储存与消费的全面追踪,有利于风险点及低效与失效点的跟踪与监控,便于及时改进。
创新性业务模式为新能源企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如混合电厂由生产制造为主向能源方案技术服务转型。混合电厂通过两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组合,实现单一联接触点的电力供应共享与协同,充分挖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使现有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同时,减少对备份能源供应的依赖,降低整体能源供应系统的运行成本,增强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经济效益,常见的组合形式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太阳能等。
02、课题二:新能源企业经营效率提升
随着新能源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持续收窄,企业愈发需要在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经营管理等各个核心场景实现效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已成为企业的普遍选择,通过企业数字化手段,提高信息传递流畅度、数据获取的精准性与及时性、流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多场景协同效率等,推动各个业务环节的高效运转。相较于传统行业,新能源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探索走在前沿,有不少先进的新能源企业已经通过真实的业务场景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场景一,新能源设备巡检,无论是风力涡轮机还是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AI等数智化”技术手段都可以实现替代传统人工巡检,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该部分的人工成本。
场景二,风电领域的项目投资管理,通过项目管理控制看板,快速定位各项目潜在风险点,并及时进行工作管理纠偏、风险预控、资源调度等,提升项目管理整体效率。
03、课题三: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全球化发展
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市场呈现出更高的需求成熟度、更低的市场集中度、更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同时,依托中国强大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拓展全球区域市场时,具备技术领先性、生产效能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部分细分产业(如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中,中国新能源企业已经具有输出技术换市场的实力,因此进一步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经营已经基本成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共识。回溯中国新能源各细分产业的上市龙头企业,不乏深耕海外市场20年以上的公司。如今中国千亿级的新能源龙头企业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普遍在30%以上,而欧洲和美洲地区则是其主要“出海”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