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经济增速趋缓、地方财政承压、传统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湖北省率先在全国推出“三资三化”改革,以全新的制度体系推动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金的盘活、转化和放大,激起了新一轮国有“三资”革新的浪潮。改革强调“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并要求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的方法,有效打通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市场化的全链条,全力盘活湖北全省国有“三资”约21.8万亿元。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不是旁观者,而是改革的直接承担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其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手段不断拓展,价值空间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因“三个尽可能”带来的制度、市场和风控风险考验。
二
国有企业在“三资三化”改革中的第一个重要作用,是成为国有资源资产转化的主要运营者。一段时间以来,大量国有土地、沿河沿江岸线、水利设施、老旧建筑、公共空间、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以及新兴的数据资源等,被纳入资源资产化的范围。国有企业承担着资源从“不可运营”到“可运营”的关键转换,需通过勘察、规划、功能再造、项目包装等方式将资源转化为可经营资产。例如,将堤防、码头转化为城市公园、文旅项目,将闲置楼宇改造成康养设施或科技孵化空间,将公共数据整合成可开发的数据资产。这一过程要求国有企业具备更强的项目开发能力、城市更新能力、产业策划能力和数据治理能力,使其从传统的建设主体转变为资源运营主体。
其次,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承担“资产资本化”的实践任务,是将政府注入或自身持有的资产通过专业化运营和资本运作实现价值升维。湖北在洪山人工智能大厦、青山江滩公园、国宾颐养中心、小洪山数据产业园等项目上已形成可复制经验,而这些项目无一不是由国企承担主体职责。国有企业能够通过改造升级、物业运营、产业导入、场景营造等方式提高资产收益率,再进一步推动证券化、基金化、股权化等资本工具落地,实现资产的资本化转化。在这一链条中,国企不只是“项目运营者”,更是“资产升值者”和“资本运作者”。这就对于国有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团队(公司)、资本运营或基金管理团队(公司),形成以资产运营收益、资本收益为核心的新型利润模式。
第三,国有企业在“三资三化”体系中成为撬动资金的中枢力量,是国有资金杠杆化的关键节点。随着大量可资本化资产注入国企,它们可以以资产为底盘,运用金融工具发行债券、开展融资租赁、引入私募股权基金、设立产业基金,甚至推动REITs发行等方式,以较低成本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通过国有企业完成“以资产换资本”的过程,有助于降低直接举债压力,将存量资源转化为新的投资和产业增长动能。对于国企本身,则通过杠杆化扩大资产规模、拓展产业空间,并在资本运作中形成新的利润来源。这也意味着国有企业必须提升融资管理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资本规划能力,使资金杠杆在安全范围内运行,实现稳健扩张。
正略咨询制图
在“三资三化”推进过程中,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执行层面,更体现在结构性价值层面。国企实际上承担了从“资源治理”到“资产运营”、再到“资本驱动”的全链条任务,成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承载平台。一方面,它们将沉睡资源盘活,使公共资源变成可运营资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它们将资产资本化,让政府手中的存量资产成为新的资本来源,缓解财政压力并推动产业升级;再一方面,它们通过资本运作和产业引导,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动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提升。可以说,在“三资三化”体系中,国企既是操盘手,也是受益者,更是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三
同样值得注意地,“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在实践中也存在潜在风险,企业必须提高关注并提前布局防控。
首先,“尽可能资产化”可能带来资源过度经营化的风险。一些资源具有公益性、生态性和不可逆性,例如堤防、水利、绿地、公共桥梁、文化遗址等,如果片面追求资产化,可能影响公共服务功能甚至损害生态安全。国企在参与资源资产化时需要坚持公益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平衡,避免短期化商业开发。
其次,“尽可能证券化”可能带来对短期收益的过度依赖。证券化本身是一种释放流动性的有效方式,但若在资产基础不稳、运营能力不足时盲目推进,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不高、收益不稳定、估值不扎实,从而带来资本市场风险。同时,证券化还会推动国企更关注财务回报,而忽视长期运营与公共服务责任,容易造成经营目标偏移。因此,国企在推进证券化时必须确保资产权属清晰、价值可持续、运营模式成熟。
最后,“尽可能杠杆化”本身蕴含金融风险。如果国企以资产为基础过度放大杠杆,可能在市场波动、项目收益下降或政策调整时面临资金链压力。近年来部分地区曾出现国企高杠杆扩张导致财务风险的案例。杠杆化应建立在稳健的现金流、合理的负债结构和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基础上。特别是对于刚从资源转化而来的资产,其经营现金流可能并不稳定,使用金融杠杆需更加谨慎。
综上所述,湖北“三资三化”改革为国有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国企在资源盘活、资产经营、资本运作中的角色被系统性强化,具备了从执行者向平台化、专业化、资本化运营主体升级的现实基础。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摸清存量资源资产底数,盘活用好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存量基础设施,推进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盘活共享,依法有效盘活被查封冻结财产”等,意味着这场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实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