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如火如荼之际,本文立足对新质生产力核心内涵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基于此,进一步厘清了与之相契合的国企改革三大新要求,并由这三大要求出发,深入剖析并归纳出国企改革的六大趋势。这一系列探索与分析,旨在为国企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其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迈进,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根据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阐述,我们从国企改革视角,首先对新质生产力内涵进行两个层面的阐释:第一,新质生产力诞生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背景。新质生产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第二,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生产力,且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体现在“新”和“质”上。“新”是“创新”,代表发展方向、方式和路径的创新;“质”是“质优”,代表发展过程和发展成果是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生产力表现形式,本质上仍是以提高生产力三要素为目标,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新质”的生产力三要素。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对于国企改革来说,就是要激发劳动者潜力、优化劳动资料配置、高效利用劳动对象,具体归纳为以下三大新要求:
一是“新质”的劳动者——要求国企更加关注高精尖人才引、育、用、留。所谓的高精尖人才,不仅要具备顶尖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是“新质”的劳动资料——要求国企强化科技创新、资本创新和资产创新的力度,同时国资监管也应与时俱进。劳动资料,也就是生产工具、设备、原料等,必须走向精细的、绿色的、低碳的,这将有力促进国企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新质”的劳动对象——要求国企前瞻布局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有助于国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结合国企改革新要求,笔者认为未来国企改革将呈现以下六大趋势:
趋势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一是法人治理结构。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优化“三会一层” 制度,特别注重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推动战略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其考核、授权等机制,实现管理创新。二是市场化经营机制。以“科改”“双百”等专项行动为牵引,高精尖人才的选人用人、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市场化改革力度将会加大,以市场化手段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三是对标世界一流。以世界一流的标准,通过市场化运作创造价值构建国企强大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愈发重要,同时更加关注ESG发展,平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
趋势二:国企科创主体地位越来越高。重点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自主打造高端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库、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策源地、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共同体、高科技企业的孵化中心和产业技术人才的聚集高地。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及产业化,打造更高水平、更全面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更大效益、更广范围迈进。
趋势三:资本运作目标性更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与新兴产业和主责主业相关的业务,将成为国企推进上市、混改、股权多元化、市场化融资、再融资的关键所在,也是国企加大投资力度、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提升资产利用效率、创造更大价值的重要领域。
趋势四: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速加力。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本质上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赋予国企资产以流动性,而后考虑的是部门、人员、机制、文化等的整合。新质生产力对资源配置效率、培育新动能、提高科创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将加速前进。
趋势五:国资监管“轻监管、重赋能”。“国资委+两类公司”将成为国资监管创新亮点,国资功能将以引导和赋能为主责,充分调动国企自主创新、价值创造能力。此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评价将帮助国企巩固发展成效、诊断发展问题,协助国企找出“一企一策”发展策略,并提供国资层面的资源支持。
趋势六: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加明确。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包括技改、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等;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