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蓝色经济的时代使命与战略意义
21世纪被普遍认为是“海洋世纪”。纵观世界,许多沿海国家都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抓手。海洋不仅是丰富的资源宝库,更是连接各大洲的重要通道,承载着能源、贸易、科技和安全等多重战略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强化“向海发展”的理念,2021年底发布的《“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支撑。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面积以及种类齐全的海洋资源,港口群布局完善、产业链基础雄厚、国内市场广阔,已是世界重要的海洋经济大国。然而,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服务业国际化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任务也十分繁重。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从关键领域、重点路径与实际案例等方面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实践方向。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维度与战略路径
01、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夯实蓝色经济基础
我国海洋经济最初依托渔业、海洋油气、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领域发展,并逐渐向更多产业延伸。2024年,全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相当比重。
建设路径——
现代化渔业:加快推动深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提质增效,应用智能化渔业装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资源调查和动态调控机制,严格执行捕捞限额与休渔制度,实现资源养护与经济收益的平衡。
油气与矿产开发: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自主化进程,提高深水钻探等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和可靠性,增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安全保障能力。
智慧港口与物流:全面推进港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装卸与调度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建设高效畅通的国际航运枢纽。
例:宁波舟山港连续16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2024年为13.77亿吨);青岛港是中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大连港在原油、矿石等大宗物资运输中发挥关键枢纽作用。
02、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打造增长新引擎
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升级,使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高端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建设路径——
海洋新能源:着力发展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深远海风电示范工程布局,实现与陆上电网和储能系统的协同,助力能源结构优化。
海洋生物医药:提升海洋活性物质的提取、结构解析与药物研发能力,推动抗癌、抗病毒等高附加值药品的规模化应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海水综合利用:完善海水淡化与化学资源提取的全链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回报。
高端装备制造:突破大型邮轮、LNG运输船、深海采矿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推进智能化、绿色化装备的批量生产,增强国际竞争力。
例:粤港澳大湾区阳江2026年有望成为全国首个规模超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厦门海洋生物产业园集聚百家企业;青岛“蓝谷”打造全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发高地。
03、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深海探测、海洋观测、智能装备等领域的进步,将直接决定产业的竞争力与发展高度。
建设路径——
布局前沿研究:加大对海洋物理、生物、地质等基础科学的投入,推进观测、探测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为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突破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在深海采矿、清洁能源开发、智能船舶与港口系统等方向攻关,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
建设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国家海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深海装备试验基地等重大科研平台,促进科研资源的集聚与共享。
产学研融合: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使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加快技术成果的规模化落地和持续迭代。
例:青岛国家深海基地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提供母港支持;广州广船国际建造的世界首艘极地凝析油轮;上海洋山港建设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04、发展绿色低碳海洋经济,守护蔚蓝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样适用于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
建设路径——
陆海统筹: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入海,推进流域与海域一体化管理,兼顾岸线保护和海域空间规划,实现陆地开发与海洋保护的协调。
生态修复:实施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扩增工程,提升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绿色港口与航运:推广岸电设施和清洁燃料船舶,推动港口和航运全流程节能降耗,建设低碳高效的智慧港口体系。
灾害防控:健全赤潮、溢油、风暴潮等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减少其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
例:在消失二十多年后,厦门下潭尾海域近85公顷红树林再次“重现”;宁波舟山港加速推动“零碳港口”建设,2024年接电船舶艘次同比增长近20%,岸电使用量超2000万度,相当于碳减排1.3万吨;海南推广LNG动力船舶助力低碳航运。
05、深化海洋开放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建设路径——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港口建设、航运物流、渔业开发、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链协同。
参与国际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推动全球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扩大贸易与投资:支持海洋服务业“走出去”,在航运、保险、金融等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
例:海南洋浦港将自身嵌入到RCEP经济版图中,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累计开通外贸直达航线24条;“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历时208天于2025年5月28日抵达海南海口;宁波舟山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年增长超25%。
三、结语:迈向蓝色经济新时代
当今世界,谁能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海洋,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对我国而言,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长远发展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新时代的过去十余年,中国在港口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新时代的蓝色经济发展,注定是一次更为系统、更具深度的全面升级。
未来的道路上,既要继续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也要大力培育新兴业态,让科技创新贯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守护好一湾碧水、一片蓝海,也要在开放合作中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蓝色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的投入、稳健的政策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要坚定目标、久久为功,中国完全有能力把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写得更有分量、更具全球影响力,让“向海图强”的愿景在新时代的浩瀚海洋中真正落地生根、行稳致远。